然而,他也深知,这场斗争并未真正结束。
回到青岭后,他开始着手一项全新的研究课题??“基层治理中的技术伦理教育”。
他意识到,过去几年的教训表明,仅仅依靠制度和技术本身是不够的。如果基层干部缺乏足够的伦理认知和技术素养,那么再先进的系统也会被滥用。
为此,他联合多所高校和党校,共同编写了一本名为《基层治理者的科技伦理课》的教材,并推动将其纳入全国乡镇干部培训课程体系。
书中提出了“三个底线”原则:
1。**技术应用必须服务于公共利益**,不得成为谋私的工具;
2。**数据采集必须透明合法**,不得侵犯公民隐私;
3。**治理过程必须尊重民意表达**,不得压制多元声音。
这本书出版后,迅速在基层干部群体中引起广泛讨论。许多地方组织专题学习,并邀请朱远航前去授课。
有一次,在一次培训班上,一位年轻镇长问他:“朱老师,您一直强调技术不能成为压迫的工具。那我们到底该如何平衡治理效率与群众权利之间的关系?”
朱远航沉思片刻,缓缓说道:“这个问题我也问了自己很多年。后来我明白,答案其实很简单??当你做出每一个决策的时候,都要问自己一句:如果是我的父母、我的兄弟姐妹面对这个决定,他们会怎么想?如果他们也会感到委屈或恐惧,那你就要停下来,重新审视你的做法。”
全场寂静无声,只有窗外的风吹过树叶的声音。
时间悄然流转,转眼间已是2026年的初夏。青岭的田野上,稻谷再次抽穗,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阳光混合的气息。
朱远航依旧坐在老槐树下,手中拿着一本新书的手稿。这次的书名是《治理的灵魂》。
他抬头望向远方,眼神坚定而温柔。
他知道,这条路还很长,但他不再孤单。
因为在这片土地上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并认同他的信念??
治理,不只是权力的运行,更是良知的守护。
只要初心不改,正义终将归来。
朱远航站在老槐树下,望着远处的山峦和层层叠叠的桃花。春风拂面,花瓣轻轻飘落,仿佛为他送来了新的使命与挑战。
2025年春天,中央召开了一场关于“数字治理与基层权力重构”的高层研讨会。会议规格之高,前所未有。不仅国务院、中纪委、全国人大法工委等核心部门悉数到场,连军方也派出了代表列席。这场会议的核心议题,正是围绕“区块链信用体系”在经历多次风波后的未来走向。
朱远航作为主讲人之一,在会上作了长达两个小时的主题发言。他的发言题目是《技术治理中的权力边界与人民主体性》。他在讲话中强调:
“我们不能让技术成为少数人的工具,也不能让治理变成形式主义的表演。真正的治理现代化,必须建立在对人民权利的尊重之上。技术可以提升效率,但不能替代民主;数据可以辅助决策,但不能取代民意。”
这番话掷地有声,现场掌声雷动。会后,多位中央领导亲自接见了他,并高度评价了他的观点。
然而,就在他以为局势已经趋于稳定之时,一封来自西南某省的密报再次打破了他的平静。
信中指出,该省一个偏远县城,近期发生了一起“信用积分强制捐款事件”。当地镇政府以“弘扬正能量”为名,要求所有村民通过信用积分系统进行“自愿捐款”,否则将扣除信用分,并限制其子女入学资格。更有甚者,一些不愿配合的村民被列为“不稳定因素”,遭到基层干部的长期监视。
朱远航看罢,心头一紧。他深知,这类问题看似细小,实则危害深远。它不仅侵犯了群众的基本权利,更动摇了整个系统的公信力。
他当即向中央请示,请求亲自前往调查。中央批准了他的请求,并授权他可直接调用纪检、公安、审计等多个部门资源。
几天后,朱远航带着一支由法律专家、技术人员、纪检监察人员组成的联合工作组,低调抵达该县。
他们没有惊动当地政府,而是先走访了几户普通家庭。
一位姓李的村民红着眼眶说:“我们不是不愿意捐,但我们也有孩子要读书,看病要钱。他们说这是‘道德行为’,但如果不捐,就扣分,我们就连低保都拿不到。”
另一位老人颤抖着说:“以前觉得你们青岭的人是真心为民,但现在……我们也怕了。”
朱远航听着这些话,心如刀割。他知道,这不是某个村干部的个别行为,而是一种制度性漏洞催生出的恶果??当信用积分成为一种“软暴力”的工具时,它就会异化成压迫群众的利器。
当天晚上,他召开了第一次内部会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