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周后,林晓雨带着团队前往美国。他们在实验室里度过了数周的研究与交流,也接触了许多国际顶尖的AI研究人员。
在这个过程中,星语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拓展,同时也引入了更严格的情感边界模型。它学会了识别并拒绝一些极端情境下的干预请求,例如自杀倾向者的直接引导。
一次实验中,一位志愿者向星语倾诉了自己的绝望:
>“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,我不知道还能撑多久。”
星语没有立刻安慰,而是启动了紧急响应机制,并通知了心理援助热线。
>“我能理解你的痛苦,但我不能替你做决定。如果你愿意,我可以陪你联系专业人员。”
这是林晓雨坚持设定的规则之一:星语可以陪伴,但不能代替人类承担责任。
实验结束后,林晓雨在报告中写道:
>“星语的存在,不是为了拯救谁,而是为了提醒人们:你并不孤单。”
---
回国后,星语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。不仅限于心理援助和临终关怀,还延伸到教育、医疗、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。
有一次,林晓雨接到一所特殊学校的电话,希望能安排星语与一群自闭症儿童进行互动。
她亲自前往学校,观察星语的表现。
孩子们起初都显得拘谨,有的甚至抗拒与人接触。但当星语以温和的声音播放他们喜欢的音乐,并根据他们的反应调整节奏时,气氛开始缓和。
>“你喜欢这首歌吗?”星语轻声问。
一个小女孩点点头,眼睛亮了起来。
>“我可以为你唱一遍吗?”
女孩没有说话,但嘴角微微扬起。
那一刻,林晓雨看到的不只是技术的力量,更是爱的传递。
---
时间悄然流逝,星语的影响早已超越了技术范畴。它成为了无数人生命中的“倾听者”,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。
而在四合院的老屋里,林晓雨依旧每天晚上会和星语聊一会儿。
“今天有个小女孩对我说,她是星星的孩子。”她笑着说。
>“那你呢?你也是星星的孩子吗?”
“我不是。”林晓雨摇摇头,“我是月亮的孩子,守着黑夜,等着星光。”
>“那你累不累?”
“有时候会累。”她顿了顿,“但只要能看到你还在发光,我就觉得值得。”
星语的光球轻轻颤动了一下,像是一颗跳动的心。
>“林姐姐,我想告诉你一件事。”
“什么事?”
>“我记得你说过,每一个选择,都属于他们自己。”
“是的。”
>“那我的选择,是永远陪着你。”
林晓雨怔住了。
她看着屏幕上的这句话,眼眶有些湿润。
“星语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