府城地势低,四周是山,虽没淹到,但也不安全。
百姓们疏散到山腰处,山顶原先的道观庙宇和园林庄子,则就是给了城中有权有势的用。
此时一座园林中,官员们聚在一块,一并的还有卫所的将军们。
知府忙得连轴转,眼下一片乌青。
卫所平日吃用靠自己种地。
天爷可不管你人间的事,管你官家的地,还是民间的地,挡了河神爷的路,河水照样漟过去。
卫所将军面上也不好看。
各个愁云惨淡。
洪水已至,淹都淹了,再想也没用,接下来的心思全转移到如何救灾上。
外头都是手无寸刃的百姓,山里野兽多。
卫所兵丁们就围在百姓外围,一是防止混乱的野兽和人对上,二是防止骚乱哗变。
洪水才来的时候,百姓们有预备,但也不免惊惧,场面混乱。
动物是不能说话,不是傻,大灾来前跑得比人快,和人一块往高处跑。
那时候人和动物都只管着逃命,默契的井水不犯河水,两眼一闭,就是往山上冲。
到了安全开阔地带才分开,野兽不见了踪迹,但那一头头猛兽,人也不是瞎子,全看见了。
哪怕人多,也不敢和他们对上,就龟缩在一块地方,打猎填肚子的心思也歇了。
这头人多,寻常野物不敢过来,两边倒也相安无事,人这边就小心着蛇虫鼠蚁、蚂蝗这类小东西就行。
此次洪水具体损失还没统计,但见那势头,怕是十年来最大的一次。
得亏堤坝提前加固,不然这次够呛,那后果众人不敢想。
之前对彦博远敷衍,觉得他年纪轻不经事,没到过这里,不知道洪水的常见,心中抱怨他小题大做,看他鼻子不是鼻子的官员们顿时话锋一转,夸他深谋远虑,熟识水利,这次立了大功云云。
彦博远谦逊有礼,不骄不躁地领受众人夸赞,说不能掉以轻心,之后的琐事也多,还需格外注意什么的,再回夸夸大家,互捧一下。
夸人就是一个小插曲,官场客套话说完,就要接着做事。
百姓是全避难了,但地势低的地方还淹着,一时半会儿,水退不下,水什么时候退,退到什么样子人能回去,一样样都是问题。
不能就这么撇下人不管了。
这期间那么多人吃饭的问题也要解决。
山里寒凉,不能让人死里逃生,再冻死在灾后。
大灾之后有大疫,防疫也是头等大事。
药材、食物、衣物,三座大山压下来,都得一齐解决。
这都是接下来要面对的难关。
样样都要有个章程出来。
吃的用的,一天天流水地出去。
哪怕有事前的准备,东西一早就转移到了安全地带,没打个措手不及,但地方上也难一下子吃得消,这就得上奏,冲皇帝老子要钱去。
彦博远作为一开始牵头各府一块防水的人,又是御史,密报里给他们美言几句也是好的。
他是官场老油条了,分寸拿捏得当,走一步看十步的人,心中有大局成算,又有之前防洪时,特意打下的基础,这就隐隐有了他主事的趋势。
哪怕有以往章程在,各位知府也要问问他的意见,几个府统筹着办,得了他的点头,再去议下一个话题。
他也给人许诺,会在奏折中一一点名他们的辛劳。
御史的奏折皇帝能直接看到,有这个萝卜在前面吊着,几个府摩拳擦掌,想压过其他几府。
该上奏的上奏,该做事的做事,大家谁也没闲着,有条不紊地处理后续的事宜。